人的生存和健康状况与自然界季节变化,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中医学对此早有认识,把“风、寒、暑、湿、燥、火”六个因素视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外因。因此,人们为了生存和健康,就要善于趋利避害,使自己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适应四时(四季)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于老年人和小孩更显得重要。现根据有关专家的指导,就如何顺应四时变化,安排生活起居,提出如下综合意见:
1.春季生活起居自农历立春起,包括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属春季。春天风和日丽,气温宜人,万物复苏,萌发生长,叶绿花艳,桃李争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此春光明媚的美好季节里,人们的生活起居也要和自然万物相协调,改变冬寒时懶床贪睡、闭户保暖的习惯,要早点起床,去户外散步、慢跑或打太极拳等体育锻炼,活动四肢筋骨,接触大自然,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特别是吸收较多的负氧离子,对身体大有禆益。窗要常开,让新鲜空气进来,把污气排出去。
(1)早春气温不稳定,午间暖,早、晚凉,并常有“倒春寒”,所以棉衣、棉裤不要过早锁入衣柜,在寒潮来时,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特别是对老年人、小孩更要注意,防止突然受风寒冻侵袭,致病或旧病复发。
(2)春季气温转暖,病原体也复苏,繁殖加快,是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流脑、猩红热、麻疹等病多发季节,要以预防为主。
①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如喉痒、鼻塞等,可服板蓝根冲剂或复方感冒灵等,以清热解毒;也可用葱白50克,大蒜25克(捣烂)煎水服,每日2?3次,可预防流感。据介绍,板蓝根含有靛苷,B-谷甾醇、氨基酸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及解毒作用,是防治春季常见病的比较理想的药物。
②常开窗户,通风透气。但如天冷要适当调控,防冷风直吹身体。
③加强锻炼,提髙机体防御能力。
④不到人多拥挤场所活动,对花粉有过敏者,要注意避开过敏源,减免受感染机会。
⑤重视口鼻保健,不用手指挖鼻,摸鼻孔;常用盐水漱口,少去或不去空气污浊地方,非去不可则要戴口罩。
(3)春季饮食应以味甘性温,滋补阴气兼升发阳气,益脾肾的食物为主,着重养肝忌辛少酸多甜,忌食过饱。主食选用玉米、大米、适量豆类;蔬菜选白萝卜、红萝卜、韭菜、西红柿、芹菜、菜花、卷心菜、甜椒等,有条件吃些萝卜、羊肉羹,具有温中健脾作用;可选大枣、松子、橘、橙、苹果、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的水果;日常鱼、肉、蛋、奶等也要保障。心脑血管病患者禁食剌激性食物,如浓茶、浓咖啡、白酒、辣椒等。
(4)春后,气温由寒转暖,皮下微血管扩张,皮下表层血液增加,大脑处于相对缺氧,相对抑制状态,会产生精神不振,倦怠、困顿、乏力等春困现象。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起床后用冷水洗脸,日出后即走出户外,活动四肢筋骨,呼吸新鲜空气,举目远眺,让大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并进行“梳头”、“叩齿”、“擦脸”、“揉耳”等锻炼项目;早晨适当喝些红茶奶、绿茶、咖啡奶等饮料,可提神醒脑,对克服春困颇有实效。
2.夏季生活起居自农历立夏起,包括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属于夏季。盛夏,天气炎热,日长夜短,尽量早睡早起。但太热,多是纳凉后晚睡,所以中午补睡1小时,补充睡眠时间很重要。特别是小暑至立秋前,称为“伏夏”,这30天是气温最髙的,要谨防中暑。一般认为,气温超过32度就可能发生中暑,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电风扇及空调降温。在睡床上蚊帐下安装个小风扇(客厅上也可安装)最为实惠,既省电,又没噪声,风力柔和凉爽,比大电风扇优越,但要防止大汗、毛孔开启时,过猛过久开大风扇或突然进入空调房;睡后也不宜继续开风扇吹风,开空调的房间温度不要低于25度,以防诱发疾病。烈日下外出要戴帽、打伞,不宜在烈日髙温下劳动或逗留时间过久;汗湿、水湿衣服不可久穿着,赶快擦干身体,换衣服,以防感冒及疮毒。夜间不可贪凉在户外或树荫下露宿;睡时要用被子盖好腹部,特别是老人、小孩,防止发生腹痛等疾病。家中要备些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和清凉饮料。如发现有人大量出汗、口渴、胸闷、心悸、呼吸加快,恶心呕吐,面色青紫、头晕等中暑先兆,宜快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及时服盐水、清凉饮料及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物和刮痧等。如急救无效,症状严重,出现昏迷、抽筋、循环衰竭,要立即就近送医院治疗。
夏季天热出汗多,带走大量钾、钠元素,因此宜多次饮淡盐水,多喝绿茶,吃荔枝、草莓、桃子、香蒸、菠菜、马铃薯、芹菜等含钾多的食物。在炎热的气温环境下,细菌繁殖加快,由于天热饮水多,胃液中胃酸降低,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和抗菌功能。因此,入夏后更要讲究饮食卫生,老年人以清淡、温软饮食为宜,搭配黄瓜、冬瓜、苦瓜、番茄、茄子、苋菜、空心菜、西瓜、杨梅、黄皮等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食用豆类、肉类、奶类和贝类海鲜汤、绿豆汤(粥)等,以增加水分,生津解渴,健脾养胃。不可吃过饱,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瓜果、肥腻食物。忌直接吃从冰箱里刚取出的冷饮或冰淇淋。餐具要经常消毒,以防“病从口入”。特别要预防夏季多发的痢疾、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疾病。每次吃饭时,取3?5瓣大蒜(紫皮的更好),加适量陈醋拌饭菜吃,有杀菌防痢疾、防乙脑功效。但胃炎、胃溃疡患者慎用。
有低热虚弱、咽燥口干、便秘少尿、脾虚水肿、自汗、遗精、早泄及女子月经不调者,适当吃些鸭肉;燥热口干、口渴、阳痿、肝炎、痔疮、疥癬等,宜吃泥鳅,其皮肤上分泌的滑液,可治小便不通、热淋、痈肿等症;鲜鱼低脂,能防骨质疏松,有降糖、护心、抗癌等功效,可适量常吃;如阴虚火旺,疲乏心烦,舌红尿赤者,可用西洋参扶助正气、降火生津,取1?2克泡开水代茶饮,不失为夏季养生清补佳品。
夏季易出汗,衣服和身体易脏,也易受蚊虫叮咬损伤,易感染疮毒,故要经常洗澡(但劳动或运动后大汗淋漓未适当休息不宜立即洗澡),并擦干皮肤,保持清洁、干爽,勤换衣服,选用宽松、柔软并利于吸汗和透气性强的棉织品为好。
3.秋季生活起居秋季始于立秋,包括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个万物成熟、收获的黄金季节。秋髙气爽宜人。但初秋,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高,中秋后才逐渐由热转凉,日夜温差较大,且会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沿海受台风袭击,气压低,易诱发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心肌梗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因此,秋季生活起居养生要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养收),防凉、防燥,润肺。
(1)宜“早卧起早,与鸡倶兴”,避免因久卧血液流速慢,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加强心肺活动,加快血液流速,可减少血栓形成机会。
(2)顺应自然,秋季宜“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秋凉不忙添衣,自觉让身体“秋冻”,接受锻炼,舒展身体,促进身体提髙御寒能力。但如寒潮袭击,则当添衣保暖,免受其害。
(3)饮食上以平补清补润燥为主,适当减辛,增酸味,选食五谷杂粮>豆类、鱼、瘦肉(羊、牛肉)、蛋、奶及山药、红枣、莲子、银耳、花生、芝麻,以及时鲜水果、蔬菜等富营养,易消化食物。常吃些黑芝麻粥、百合莲子粥、红枣糯米粥、银耳冰糖粥,对滋阴养胃、护肺润燥有作用。
(4)常按摩鼻部,以双掌相摩擦,有热感后,用左右手食指沿鼻梁、鼻翼两侧一上一下按摩30次左右;再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抗病力,对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鼻塞不通等有实效。早晚用冷水浴彝,经受冷剌激,对锻炼彝的抗寒能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作用。还可做“叩齿”、“舌舔上腭”、“咽津”、“鼓呵”(呼吸)等锻炼,以增强肺功能和脾胃消化能力。
4.冬季生活起居冬季起于立冬,往后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6个节气。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万物收藏的季节。人的生活起居要避寒就暖,敛阴护阳,收养肾气,增强体质。北方住宅,因北风呼啸,尘土飞扬,人们常闭紧门窗,生炉火取暖就会使卧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含量在5批,人有窒息感;含量在10%,会意识丧失,呼吸麻痹。正常情况下,一般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0.04%。为了安全和健康,室内窗户不可全闭,要开一条缝,可遮一块布,避冷风直吹,晚上睡觉时尤其要注意。每日要开窗户数次通风,进入新鲜空气,排出室内二氧化碳等废气,每次开窗约30分钟即可。南方,在不太冷时,可全日半开或全开窗户通风,但要避免直流风对着卧床,以防睡觉时受凉。
(1)冬季,气候寒冷恶劣,是感冒、白喉、急性喉炎、支气管炎、百日咳、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寒冷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微血管的脆性,脑血栓、髙血压、心肌梗死、肺心病、肺气肿等疾病也容易发生或旧病复发;肾炎、口角炎、冻疮、风湿性关节炎及老年性皮肤瘙痒也常发生。特别是寒潮后,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提早做好预防,加强防寒保暖措施,备足防寒衣被、室内加温设备及必备药物。
(2)冬季,日短夜长,寒气袭人,宜早睡取暖,以养人体阳气,适当迟起(待天亮)以养阴气;房事宜节制,减少内耗,避免过度疲劳,养精蓄锐,积贮潜能。
御寒保暖,主要是要穿衣保暖,睡时被窝暖(勿过热流汗)。内衣、内裤、睡衣、睡裤以棉织品为佳,背部加棉毛背心,鞋袜保暖性好,宽紧适度,外衣外套可稍宽大一些,使身体、四肢宽畅温暖。尤其是要保背腰暖(心肺胃等器官处所),脖颈暖、头耳暖(保持头脑血液畅通),脚暖(寒从脚下起,因远离心脏,末梢循环较差,可于睡前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外出要戴上帽子和手套,以御寒防病。
(3)为适应御寒需要,增加体内热能,人们胃口较好,可适当增加五谷杂粮等富含糖类食物和花生、芝麻、核桃等油脂类食物;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E、无机盐、微量元素等也要搭配够,可选食多种蔬菜(如白萝卜、红萝卜、洋葱、西红柿、茄子、菜花等)、水果(橙、柑、苹果、枣、梨等)及鱼类和肉类(牛羊肉、鸡肉)、蛋、奶、豆类等以满足营养需要。冬季宜食辛温(热)之品,适当进行食补,又增加体热御寒。常用牛、羊、狗肉,牛、羊、猪肾,以及韭菜、虾仁、栗子、核桃等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山药、红枣、桂圆、枸杞子、莲子、鳝鱼、牡蛎等填精补髄。冬补也要根据个人体质、症状补得适宜,切勿盲目乱补。忌食黏硬、生冷食物,因易伤脾胃之阳,造成体寒肢冷,甚至昏厥等。
(4)冬季,室外寒风凜冽,人们待在室内时间多,活动较少。但为了身体健康,要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打乒乓球等,活动四肢和筋骨。风不大、无雨雪时,可到户外去;有雨雪、大风时,在室内锻炼。还要坚持用冷水洗脸、漱口、洗手等耐寒锻炼。这样,就会逐渐增强人的免疫抗病保健能力。健康舒适地度过寒冬,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