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母亲的端午总是香香的、甜甜的,给我的童年带来无尽的快乐与欢笑。端午在我的家乡是个传统的大节日,地位仅次于舂节。小时候,那是我每天心心念念的曰子。盼着盼着,端午便近了。
端午前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首要的便是苇叶。
清晨,天还蒙蒙亮,母亲便推上三轮车载着我和小妹去打苇叶。我家附近有一大片芦苇丛,每到端午时便绿了满塘。记忆中,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阳光折射下闪着亮光,它们是大自然的宝贝,仿若不染尘垢的仙子,那样纯洁,那样脱俗。
母亲小声说,这片芦苇是有主人的。于是,她连呼吸都是缓慢的。可是我不信,小妹似乎也不信,我们对视了一眼,大声地唱起歌来,母亲有些慌了,轻轻地捂上我们的嘴:"嘘,小声点,有人的。"
母亲话音刚落,河中央小房子里便探出一颗脑袋哪家的孩子,又来偷芦苇,小心我拿鞋底抽你们。”我和小妹吓得拔腿便跑,只留下母亲尴尬地站在原处,解释道:"我们只是路过……路过!”说完,连刚刚打好的苇叶也来不及捡起,匆匆地跑掉了。
我和妹妹停下了脚步,回头去看她,乐得哈哈大笑。母亲却指着我们骂道:"小兔崽子,还笑,这个端午谁都甭想吃到粽子了!”于是,我和妹妹便低下了头,摇着她的手臂:"妈,我们要吃粽子,再也不闹了。”
正说着,就见刚才那个老头抱着一沓苇叶追了上来。我和妹妹准备逃跑,母亲拉住了我们:"总归是我们错了,还是道个歉吧。"
那老头已经走近了,将怀里的苇叶堆放在三轮车上,乐呵呵道:"端午节嘛,图个热闹,刚才是怕哪个不懂事的孩子给糟蹋了,他们可不知道这芦苇的好啊!"母亲又谢了他几句,才推上车子带着我和妹妹离开。我回头望着那老头,感觉很特别,总觉得他仿佛与芦苇是一体的,那样淳朴而又自然。
端午来临时,母亲已准备好了一切。母亲是个包粽子的高手,她将所有的苇叶煮得碧绿,在院子里摆上一个小板凳,淘好米,洗好枣,便坐了下来。我好奇地蹲在旁边,问东问西。那一天,母亲的心情好极了,说起她童年的端午:"我姥姥可是靠卖粽子起家的,小时候,就常见她包粽子,便偷学了两手,这还真的派上用场了。"她乐呵呵地说着,将包好的粽子放入早已准备好的铁锅内。母亲包好的粽子有棱有角,大大的,很厚实。她的速度很快,不一会,锅子满了。我静静地望着那绿绿的水,想着,在过去的某一天,母亲是否也这样蹲着看着曾外祖母娴熟地包完每一个粽子,是否也是静静地听着曾外祖母讲她儿时的端午,是否也是满满地期待,盯着炉火直直地发呆流口水……端午似乎牵挂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将我们紧紧地、紧紧地绑在一起。
那一天,母亲异常忙碌,邻居们都来找她帮忙,母亲总是笑呵呵的,搬上她的凳子,叮嘱我几句便和人家去了。在我的家乡,有很多人不会包粽子的,于是有这门技艺的人便趁着这天到各家各户去帮忙,赚笔小钱。母亲是不收钱的,她包得是那么认真,仿佛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毫不马虎。完成一家后,便在主人的感激中搬起了凳子,赶往下一家。
清晨,母亲拿着筷子在我的期盼下掀幵了锅盖,顿时苇叶的清新伴着米香钻进了鼻孔,也飘满了整个院子。母亲先挑了一个给我:"小馋虫,快去吃了,吃完了帮我做点事!”母亲眯着眼笑着,又捡了一大碗,让我给那个看芦苇荡的老爷爷送去。我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母亲自己也给那些没有包粽子的各家都送点去。于是,一大锅粽子便见了底,我们总不满地抱怨:"你不往回拿就算了,还往外送,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她拿起了筷子,轻轻地敲我的头:"臭丫头,邻里邻居的都是要相互照应的,再这样说小心我打你屁股。”说完,她伸着手作势要打上来,我吓得连忙躲开。
于是,端午便在我们的欢笑声中度过了。那时,留给我最深记忆的仿佛不仅有那又香有甜的粽子,还有一颗美丽、淳朴的心。我和母亲极像,似乎遗传了许多,但唯有一点,我永远也赶不上她。
后来,母亲去外地,每年的端午都会有邻居来给我送粽子,那味道依旧很甜很甜,却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感觉,缺少了什么,是母亲的情分吧,没有了母亲的端午还是端午节吗?
后来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和同学说起端午时,他们总是摇摇头我们从不过那节,只是知道个名字罢了。"我愣住了,在这个县城,没有那碧绿的水,没有那接天的苇叶,端午似乎留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在一点点地远去,想着想着,便有些黯然了。
我心心念念的端午!
名师点评:我们的祖辈、父辈有着怎样的爱情生活,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白头》写奶奶和爷爷之间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故事,平日互相关爱的生活细节充满温馨,生离死别时的哭声撕心裂肺,梨花飘落的情景令人伤感,文章在选材和表达上都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