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驱动无忧 > 百科知识 > 百岁长寿的奥诀-国内外寿星的生活秘闻 家庭生活与健康

百岁长寿的奥诀-国内外寿星的生活秘闻 家庭生活与健康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7-03-13 16:15:49

 

  (一)国内外百岁寿星及其长寿秘诀

 

  为了便于探讨保健、养生长寿的经验,提高人民的健康长寿水平,现将国内外仍健在和曾经活过百岁以上的寿星及其长寿秘诀介绍给大家。对寿星们的长寿秘诀要有科学分析,汲取精华,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不要模仿照搬,如有些寿星爱喝白酒,吃肥肉,对一般人,特别是肝肾功能差、血脂髙的人就不适宜。

 

  1.哥仨全是百岁翁 

  

  如今人活百岁已不稀奇,但兄弟三个都能活到百岁,甚至超百岁就令人称奇了。在山东烟台牟平区玉林店镇就生活着这样3个亲兄弟:张克全102岁,张克牟100岁,张克彬98岁。

 

  (1)102岁的张克全:烟台市中医院的两位医生为张克全老人进行了血压、心肺功能检査,血压正常,心率、心肺功能良好,呼吸和消化系统状况良好,肝功能正常,通过各项物理、生化指标检査发现,老人的身体没有任何慢性疾病。耳彝喉科的医生又为老人进行了五官检査,发现老人耳朵内有耵聍,眼睛有白内障,但问题都不大,都是老年人常见的现象。

 

  据悉,张克全的父母都活到了80多岁。张克全老人共有7个儿子、2个女儿,有的子女已先他离去,现在他最小的女儿都已68岁,张克全的老伴也已去世40多年,老人现在和最小的女儿生活在一起。问起老人的饮食起居,他女儿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想睡了就睡,吃饭从不挑食,什么都吃。女儿还说:我爹就是想得开,没有生气的事,从来不发火,就是别人冲着他哇哇地叫,他还劝人别生气。老人平日里也喝点酒,但他说:我爱喝,可我不馋,决不会喝醉。

 

  另外,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天都要给街坊邻居们唱上一段戏,老人说,只要大伙不嫌弃他唱得难听,他就很高兴。

 

  (2)100岁的张克牟:张克牟的身体检査情况也很不错,除了血压稍有点髙外,没有任何其他疾病。老人是兄弟三个中最开朗、最健谈的,这或许和他读过几年书和年轻时闯过东北有关。老人喜欢看报纸和电视,对外界的各种信息都很感兴趣,没事就常出来和大伙聊天。他育有10个子女,老伴已去世,现在自己单住,他的三儿子住得不远,经常过来照顾他,平日里,老人都是自己做饭吃,他儿媳妇说:我们让他和我们一起过,他不愿意,说自己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啥时候睡就睡,只要能动弹,就不愿意麻烦儿女。

 

  老人和哥哥一样,也特别爱唱戏。老人也很爱喝酒,每天都要喝上三五两酒,吃饭也是没啥讲究,什么都吃。问老人有什么心愿?他说:我觉得这个社会太好了,我还想再活50年。

 

  (3)98岁的张克彬:张克彬是三位老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的身子骨最硬朗,可他的听力却是兄弟几个中最差的。据他儿子说,他的耳聋可能是与年轻时干重活受过外伤有关,过去家里穷没去治。经检査,老人身体的各方面都非常好,心脏很好,腿脚也很灵便。

 

  在采访中,老人没讲一句话,始终乐呵呵,像个孩子一样天真。张克彬老人不嗜烟酒,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后,就早早上山。晚上,帮着儿子收拾完杂活后就去睡觉。吃饭上也是不挑不拣,五谷杂粮什么都吃。

 

  他儿子说父亲性格特别好,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都是一笑了之。农忙时,父亲不是在果园里忙,就是到山上干农活。农闲时,喜欢找孩子多的地方,看孩子们嬉闹。最有意思的是,老人见有个孩子戴了个坦克帽,自己也想要一顶,子女们一连给父亲买了好几顶,逗得老人很开心。采访时,老人正好戴着一顶坦克帽,给他做检査时,他把帽子一会儿摘下来,一会儿又戴上,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另外,医生给老人测血压时,老人竟从来没见过血压计,很好奇地看着这个东西。他儿子说,老人的身体一直很好,基本上没看过医生。

 

  (4)哥仨长寿秘诀:好的性格,心宽,为人乐观,不爱生气上火。家庭和谐,子女孝顺,晚年幸福。远离城市,没有大的生活压力和各种欲望的诱惑。生活在风光秀丽的山村,空气没有污染,负离子比较髙,喝的水质也好。常年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和粮食。爱劳动,手脚勤快。遗传因素,有长寿基因。

 

  摘自《老年生活报》

 

  2.马寅初的长寿之道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口学专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还是101岁的老寿星。马老年轻时身体并不强壮,在留学西洋时,他学到了两手健身的绝招:其一是洗冷水澡,其二是爬山。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这项健身运动。

 

  由于马寅初从小家教甚严,他没有养成烟酒的不良嗜好。他一生最爱的饮料是凉开水,凉开水的生理性能与人体细胞内结晶水的结构相似,使人体细胞吸收,保持弹性。马寅初认为,人喜欢吃某些食物是因为本身的生理需要,他的日常饮食一般以荤菜为主,鸡、鸭、鱼、肉都是他爱吃的,他从不忌食。只是食时很节制,从不暴食暴饮。

 

  马寅初晚年,早餐喜以燕麦片加牛奶与茶叶蛋为食;午后,喜以酸奶加饼干为点心。马老特别喜欢茶叶,有时半夜醒来,感到饥饿时,就以茶叶蛋为夜宵。马寅初晚年在饮食上,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方面是:每周中的一天以苹果代替一日三餐,让肠胃休闲一天;让水果来调剂肠胃、清洗肠胃。自然,也补充了平时因少吃蔬菜而缺乏的各种维生素与植物纤维。

 

  摘自《名人传记》

 

  3.百岁语言学大家周有光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在1〇〇岁时,还是能正常工作的老人。1〇〇岁,他出版新书《百岁新稿》;101岁,他平均每月发表一篇文章。长命百岁,已属不易,像周有光这样101岁还能写作出书、不是简单为活着而活着的老人几乎没有。

 

  周有光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精通汉、英、法、日四门语言。1055年,49岁的他调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周有光负责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五千年的汉字从此有了标准、规范的读音,其意义非同小可,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一生充满传奇:前半生一直从事经济工作,年过半百时他改行搞语言。现在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既收藏着他的经济学著作,又收藏着他的语言学著作。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一个研究方向都很难出成果,周有光却在两个不同领域均有建树。周有光学识渊博,外号周百科,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

 

  周有光说自己的成就得益于西化的教育。他10岁时就到洋学堂读英文课本,中学毕业时,已能用流利的英文写文章。婚后东渡日本留学,后来又去了美国工作,并有幸见到了爱因斯坦。这些丰富的经历给了他开放的视野和广博的学识基础。

 

  周有光健康的秘诀是什么呢?他说我长寿可能跟生活习惯有关,我的生活很规律,我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周有光的保姆说:爷爷不爱吃荤菜,不吃油煎食品和肉类,爱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鸡蛋一天一个,不吃蛋黄。爷爷大多数时间就坐在书桌前看书、写东西。不运动似乎有悖于长寿之道,但他却很健康,主要在于心态,他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不管什么时候都开朗乐观。

 

  现在,周有光已双耳失聪,要依靠助听器与人交流,腿经常痛,与他的生理状况相反的是他的精神状态,他思维敏捷,与他交谈,常会让人忘记他的年龄。

 

  周有光的处世哲学就是随遇而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五七干校那个地方走20里路也看不见一个人,别人觉得苦,可觉得有许多好处。比如,过去一直做脑力工作,容易失眠,医生也医不好,到了干校改体力劳动,失眠自己就好了,一直到今天再也不失眠了。觉得人活着,要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遇到任何坏事情,不要着急、失望,苦难考验着我们的涵养,人要有涵养,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周有光的一生一直是这样一种处世哲学。20世纪50年代他从上海调来北京,在一栋年久失修、透风漏雨的小洋房里分到两间半房子,一间他母亲和姐姐住,一间他和老伴带着孙女住,半间做书房、客室、餐厅,书橱留一半放菜碗,还放一张小双人床,给儿子和媳妇回来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却写了这样一篇《新陋室铭》: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碗橱,菜有书香,门檻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字里行间能时时感受到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笑看风云的豁达气度。

 

  周有光是个新潮老头。他说:我很早就提倡用电脑写文章,用电脑输入法,效率可以提髙5倍。周有光开始用电脑时已经83岁了。

 

  周有光平时的生活就是看书,写文章,跟朋友聊天。他写作没有固定时间,精神好的时候就写,累了就看书。跟朋友聊天,是他感觉最愉快的事。一周有五六天,周有光家都有客人,他和朋友谈的话题非常广泛。足不出户的他,信息渠道主要是报纸和朋友。和朋友谈话时,周有光谈锋很健,纵横古今,思想活跃,观点新颖,被朋友们称为新潮的老头

 

  摘自<广播电视报》

 

  4.111岁的博士张振华 

 

    111岁的博士张振华住在成都市东区水碾河一幢普通的民宅里。她满头银发,面色红润,思维清晰、精神好,不戴眼镜还能看书写字。

 

  张振华1893年生于四川隆昌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张冕堂与吴玉章是同盟会好友。在父亲的教育下,她立志发愤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人。在法国留学时,经蔡和森介绍,她有幸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并与一些后来的中共髙层领导人成了朋友。1930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巴斯德学院任研究员。1933年回国,曾先后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1956年3月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至今。

 

  张振华老人生性豁达,乐观开朗。她常说人要提得起,放得下。人老了更要自寻乐趣,多想开心的,千万不要自找苦恼,忧思最伤身体。她坚持每天早起洗漱后,用双手掌把百雀灵等油脂类化妆品调勻,轮流在额上、眼袋、脸部搓摩几十次,约15分钟,她脸上红润光洁,皱纹浅而少,看上去不过80多岁。老人饮食有节,早上6点起床,喝蜂蜜水一杯;早餐,一个鸡蛋,一个花卷,或者喝稀

饭、芝麻糊;12点午餐,两菜一汤,以植物油炒菜为主,喝一小杯红葡萄酒;午睡1小时。18点晚餐,以蔬菜为主。午、晚餐均吃100克干饭。500克牛奶分早、中、晚3次喝。平日多吃香蕉、桃等易咀嚼的水果。

 

  张振华的晚年是幸福的孙都很孝敬。她每天下午都要同邻居老太太打麻将,进行脑力劳动。由于养生有道,她的身板硬朗,声音洪亮,一口气讲2小时话也无倦容。张振华2005年11月4日病逝,享年112岁。

 

  摘自《中国老年报》及《家庭与生活报》

 

  5.104岁老頑童长寿秘诀 

 

    104岁的老人心脏怎么这么棒?各方面情况都跟30岁的人一样!这是日前山东省即墨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在为当地一位104岁老人体检时发出的感叹。

 

  黄佳梓今年104周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妻子在他35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妻子去世后他一直未娶,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娘,尤其是战争年代,很不容易。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均已去世,女儿仍健在,已83岁。老人的大儿子,是前年去世的,去世时84岁。

 

  黄老汉没有太多文化,但老人思维清晰,谈吐幽默,直到现在还常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谈起老人的长寿之道,老人的孙子说:爷爷是一个普通农民,辛苦劳作了一辈子,可能对长寿之道说不出太深刻的道理,但我通过与爷爷一起生活的50多年中观察到,爷爷长寿的秘诀最重要的是劳动和好心情。

 

  (1)劳动是最好的健身方式:小时候因家贫,只读了几年书就帮家里干活了。他人勤快,眼里不留活儿,新中国成立前自己种地,解放战争时还支援前线,负过轻伤。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村里当过管粮食的队干部,他一辈子没离开过劳动。直到现在,他都不闲着,冬天扫雪,秋天剥花生,年轻人都剥不过他。夏天没事的时候也要到地里走走转转,拔拔草,松松土,我们都劝他不要去,他说,只要看到地里的庄稼,心里就高兴就踏实。爷爷对劳动从没感到是一种负担,他从劳动中得到的是快乐。现在,爷爷每天都出门散步,至少也要在村里走五六里路,和村子里的老人聊天,有时还赶集买东西,甚至不定期捡废品,他说看到那些有用的东西扔了,心疼。

 

  (2)84年小酒喝不断: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喝点小酒。从20岁开始,他就喜欢喝上一点酒,但他说,酒不能喝多,喝多了就成酒鬼了。所以,老人喝酒很有节制,每天中午和晚上喝两顿,每顿只喝一二两,有时喝白酒,更多的时候喝老酒。去年老人过生曰时高兴,喝了半斤多老酒,家人劝都劝不住。老人平时吃的很简单,但饭量很大,每顿最多能吃8个包子,饺子也能吃上一大碗。

 

  (3)好心情是长寿的秘诀:黄佳梓老人的孙子说,爷爷最喜欢讲笑话和下象棋,是个老顽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爱听他讲笑话,而且这些笑话都是他自己编出来的。老人一辈子性格开朗、豁达,再加上子女孙辈孝顺,让老人心情好,这也是老人长寿的原因。他说,不是夸自己孝顺,自从自己出生,就看着父母孝敬爷爷,父母年岁大了以后,和哥哥一同居住,自己就接过父母的班,贍养爷爷。他和爷爷已经在一起生活了50多年,无论是自己两口子,还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对老爷爷都特别孝顺,自己的独生子是和老爷爷一起睡大的,和老爷爷特别亲,直到上高中住校离开家。现在孩子都已经结婚了,还三天两头往家里跑,给老爷爷买好东西,和老爷爷聊天。其实老人在物质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晚辈能让老人心情好,过得畅快,比给他吃什么山珍海味都强。

 

  摘自《生活娱乐周刊》

 

  6.贝时璋活100岁的秘诀 

 

    贝时璋生于1903年,1921?1928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细胞重建理论。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度过了百岁生日。这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呢?

 

  贝老一直都没放弃在细胞重建领域内的研究工作,他坚定地认为,眼下是生命科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的长寿之梦可望实现,人人都可能成为快乐的老寿星。

 

  贝老说,他的长寿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他不练什么功,更别说去吃种类繁多的保健药物了。在饮食上,他惟一的要求是淸淡。除此之外,有什么吃什么,从来不挑剔。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査,他是不去医院的,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他一天三顿饭比较准时,从来不闹什么肠胃病。他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很知足,对物质要求不高。一件衣服他可以穿十几年,不到万不得已,他不肯换新

的,说是旧衣服穿惯了,觉得舒服、贴身。他还坚持做点家务,这就是他的运动,他看作是一种趣味,也让他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片刻。

 

  他早上起得很早,然后吃早饭,步行一会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实验室,这时时钟准确指向七点三十分。天气如果不好,阴天或者下雨,他就提前出发,不慌不忙地去上班,不因为天气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他是一个做事井井有条,很有规律的老人,不争强好胜。

 

  虽然已经年老,但他喜欢和年轻人相处,他有一群合作非常愉快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在一个课题上研究交流。他认为老友之外,还要多交忘年交。年轻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头脑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多和年轻人交朋友,能使老年人萌发童心,可以调节心理,保持愉快心情,消除孤独、寂寞、烦躁、优郁等不利于健康的情绪。

 

  摘自《健康时报》

 

  7.平淡养生的百岁大姐 

 

    雷洁琼1905年9月出生于广州市。1979年,雷洁琼以74岁髙龄走马上任北京市副市长,主要分管民政、民族和宗教工作。

 

  仁者寿,现在雷洁琼已到了百岁大寿。每天清晨,她5点左右起床,洗漱后一直到6点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她一般就靠在床头阅读文件、报刊,白天若参加社会活动,就认真准备。6点半收听新闻广播、做做自编的晨操,早饭后浏览当天的报纸。午间,她一般只稍微闭目养神,却很少午睡。晚上看过新闻联播后就关上电视机,10时左右即休息。

 

  在生活上,雷洁琼仍然是平淡、简朴,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喜大鱼大肉,且烟酒不沾,青菜、杂粮每日都吃。早饭吃些小米、玉米面粥等杂粮;中午常吃面条或米粉;晚餐才吃一点米饭、炒菜。她从不吃补品,即使外出参加宴会,也不多进食,更不饮酒,加上心平气和,生活规律化,这就是雷洁琼健康长寿的一大要诀。

 

  雷洁琼幼年时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在女子师范上学时她就特别注意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学校的篮球、排球运动,早年还经常骑自行车去郊游,这在那个时代还是很少见的。后来,雷洁琼去美国留学,学会了游泳、骑马、打网球。她说自己现在真正大运动量的体能锻炼是谈不上了,就是要求自己经常思考点问题,只要脑子不出毛病,其他零件的功能也都可以保持得很好。平时看看书、读读报,也当作对脑子的一种锻炼。前些年,在紧张工作之余,她仍然挤出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并且笔耕不辍。老人一生以工作为乐,与勤俭相伴。雷洁琼的养生之道与别人不一样,她以工作为最大的生活乐趣,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惜。

 

  摘自《养生大世界》

 

  8.张学良长寿之谨迷  

 

    张学良的经历极不平常,特别是被幽居50余载,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但他竟能保持长寿健康,活到101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深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历史公正的评价。这个信念使他健康地活了下来。

 

  (2)夫妻恩爱: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有赵四小姐陪伴,形影不离,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爱情的甘露始终浇灌着他生命之树常青。93岁时,张学良写了一首风趣的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足见他夫妻恩爱感情之深。

 

  (3)适应生活环境,接受命运的安排:张学良原来是很有脾气的,但经过一段矛盾的心理活动之后,终于想清了道理,以积极的方法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建立了新的生活规律。

 

  (4)性格幽默:张学良一贯以幽默的性格著称,他多次说:如果明天我被枪毙,今天晚上我仍能睡得又香又甜。”“我一生有三爱,爱打麻将,爱说笑话,爱唱老歌。可见乐观与幽默给了他无穷的生命活力。

 

  张学良在他92岁髙龄之际,总结了八个字:信靠、顺服、感谢、等候。

 

  摘自《健康报》

 

  9.百岁老革命命年人生也精彩

 

  (1)海军411医院首任院长吴大胜(1900?2000),出生于江西贫苦人家,3岁时,父母双亡,小小年纪便饱尝人间苦难。1929年,他跟随毛主席闹革命,参加过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斗争,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他又经历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最后随解放大军昂首阔步走进了大上海。吴大胜历经大小战斗逾百次,先后负伤7次,被评为二等一级残废。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最后登上了百岁寿星的殿堂。他的长寿秘诀是性情豁达、热爱劳动、夫妻恩爱。

 

  (2)湖南石门县的向多本是全国最长寿的老红军。他1888年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家庭。16岁起,给财主当挑夫,47岁投奔红军,长征途中,缺水少粮,结果饿昏在草地上。是贺龙将坐骑杀掉,用马肉汤救了他一条命。他63岁时做新郎,晚年的他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的生活。115岁时,有人问及他的养生体会,他说:说说笑笑,通通七窍。失意时,往开处想;得意时,作平常观。

 

  (3)谢肇1890年生于广东潮州,1941年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奔赴延安,吃小米,住窑洞,在延安保安小学当保育员,教育干部子弟和烈士遗孤。1990年,是谢肇的百岁华诞,曾是保小的两个学生,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铁映和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特地前去祝寿。他俩见老寿星仍然行动自如、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谈笑风生,十分高兴。1991年,谢肇被北京市评为健康老人。103岁时,她把自己的长寿经,概括为四个有:

 

  有年轻人的锻炼意志,有年轻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有年轻人愉悦的心境,有能吃苦耐劳的身子骨。

 

  (4)谭天度1893年生于广东髙明县,7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920年在广州参加创建共产党的活动,是我党第一批党员。1922年5月,曾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在香港和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曾5次被捕,4次入狱。谭天度参加了建党、建军、统战等许多重大开创性活动,是一位参加开创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功勋。年过百岁时,人们问他养生诀窍,他回答道:永远乐观,坚持锻炼,节制饮食。

 

  (5)夏征农1904年生于江西丰城。他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加入左联,投身文坛,坐过牢。抗战后进入革命根据地,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民运部部长等职,一生出生入死,极富传奇。前几年,笔者曾采访过他,见他虽是耄耋老人,却耳不聋背不弓,思维敏捷,步履稳健,丝毫没龙钟之态。问及养生之道,笑答:身子要多运动,脑子要多活动。

 

  摘自《新民晚报》

 

  10.宋美龄106岁的长寿秘诀

 

    2003年3月14日是宋美龄106岁的生日。宋美龄经历了风华绝代的繁盛、战火纷飞的乱世、风雨飘摇的隐退,对于这位传奇一生的老人来说,一切似乎看得很淡,宗教信仰才是她惟一的精神支柱^

 

  蒋介石过世后,宋美龄就如同一株失根的兰花,在台北、纽约两地漂泊。在美国蝗虫谷,宋美龄的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她每天都坚持作画、读书。但创作完成的作品她从不出售,也不会拿出来送友赠朋,只是画完后交给侍从保管起来。晚上看一小会儿电视,或弹半小时钢琴,或跟侍从们聊聊天,了解一点外面的传闻。而在饮食上,她从来没有额外的要求,只是每天必须就餐5次,每一次进餐也只吃五分饱,即使是再喜欢吃的食品也绝不贪食。多年来,她的作息一直很有规律。

 

  在台湾时期的宋美龄惟一的嗜好就是吸烟,蒋介石去世以后,考虑到身体状况,她终于下定决心把吸了60多年的烟戒掉了。

 

  平时,宋美龄还是像年轻时一样,很喜欢驾车外出兜风,大约每星期都要叫上自己所有的随从到外面去兜风散心。

 

  宋美龄最喜爱儿孙满堂的热闹场面,每逢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她在北美的亲人就会聚集到纽约同她一起欢度。每次聚会,是宋美龄最开心的时候。

 

  年过百岁的宋美龄大部分时间都在床上躺着,不过她的身体还比较健康,她的一位私人医生分析并归纳了她的长寿秘诀:她有较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万事容易想得开;晚年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压力,随遇而安;很喜欢让人替她敲敲膝盖、揉揉肩膀、捏捏脚掌等部位,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很注重饮食质量,少食多餐。每餐两荤两素,但无论食物多么丰盛可口,每次她也只吃一点点,而且从不留气,遇上不顺心的事,想发脾气就痛痛快快地发出来,绝不闷在肚子里,这可能也是她长寿的原因之一。

 

  宋美龄2003年10月去世,享年106岁。她70多岁时患过乳腺癌和卵巢肿瘤,做过两次手术,还这么长寿真是奇迹。

 

  摘自《海南声屏报》

 

  11.103岁老人的长寿经家住烟台市芝罘区的杨明运 

 

    老人已有103岁。1957年从烟台面粉厂退休,身心健康,头脑清晰,他的健身方法可供各位老年朋友借鉴。邻居们称赞他人格好,性格好,体格好,都很尊重他。

 

  (1)乐观随和:老人早年在盐业、码头、面粉厂当过搬运工人,虽说生活又苦又累,但他却能苦中寻乐。他常对年轻人说做人要把好四关:酒、色、财、气。而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因此很少得病。

 

  老人小时在一寺庙当童工,看到和尚们起床后端坐,全身不停晃动,名叫摇山晃海,他就跟着学,还学会了穴位按摩,结果目明脑清,全身舒服。从此早晚两次,每次半个小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退休后,锻炼的时间更长了,除了天天在室内全身晃动、按摩、甩腿、蹲蹲外,每天还爬山十多里,现在还坚持走路二三里。

 

  (2)生活规律:老人退休后,早晨5时必起床活动,看早间新闻,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必睡觉。吃饭不挑食,爱吃不多吃,只吃八九分饱。一天三顿都喝稀饭吃蔬菜,他也喝点白酒,每顿只喝一盅。爱吃肥肉,常吃瓜果,并常换衣服,常洗脚,按时理发。

 

  (3)家庭和睦:老人的家人从不惹老人生气。49岁的大孙子按时给爷爷理发和洗澡,39岁孙女回家就给爷爷洗衣洗脚,10岁的曾孙女放学后就陪老爷爷玩,逗老人高兴。老人过生日全家必庆寿祝福,节日全家必团聚老少同乐。

 

  摘自《健康报》

 

  12.饱学寿星林从周104岁的林从周

 

    老人先后历任金陵大学、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桃李满天下。在我国教授中他成为稀少的百岁寿星。

 

  老教授从小喜欢读书。多年来,他深刻体会到读书的益处,认为人的大脑用则进,不用则退,尤其是晚年不读书、不用脑,会加快大脑细胞的老化。如果经常读书,可促进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激活人的大脑细胞,永葆思维活力,从而延缓人的衰老,他暮年一点也没有老糊涂,正是受益于读书。

 

  老人还喜欢写诗吟诗,在读书中有许多感受想表达,通过写诗吟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既锻炼了体力,又修身养性。他的记忆力惊人,经常和晚辈们朗诵唐诗,从一数到一百一字不差,他说:经常朗诵诗可增强老人肺活量,改善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13.百岁老人养生四奇 

 

    家住徐州煤机厂的103岁老人梁耿氏不仅耳聪目明,而且谈吐清楚,记忆力惊人。老人的儿子、72岁的梁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他母亲长寿之道的四奇,让人听来颇为有趣。

 

  (1)多吃肥肉,喜欢吃甜:说来奇怪,一般老年人的饮食是素食低糖,梁老太太却恰好相反,她喜欢吃髙热能的食物。梁老太太最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肥肉;另外,还特别喜欢吃甜食,连喝茶都要放些糖在里面,这样才喝得舒服些。老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吃饭先喝汤,汤喝足了再吃饭。

 

  (2)慢功洗脸冷水洗眼:梁老太太喜欢用毛巾捂脸,每天早晨洗脸花费的时间特别长,至少在一个小时以上。有意思的是,老人平常还喜欢用凉水洗眼,一天要擦洗好几次,但洗脸必须用热水。老人现在听力很好,眼神也很好,还能捻针纫线缝衣服。

 

  (3)醒后恋床慢慢梳头:多年来,老人养成了恋床的习惯,每天醒来后,都要在床上躺很长时间才起来,有时甚至长达1个小时。起床后先洗脸,然后就是长时间地梳头,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有趣的是,老人的头发底部都是黑的,长到半厘米以上才开始变白。

 

  (4)不知生气没有脾气:老人生来与世无争,就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闹矛盾,老人也像没看见一样,照常吃饭、睡觉。梁先生说,从记事起,就没见母亲生过气,更没见母亲发过脾气,这点与他父亲完全不同。父亲的脾气非常暴躁,并且还嗜好烟酒。可能也就是这些方面的原因,他父亲1968年就去世了。老太太十分健谈,喜欢与人聊天。

 

  摘自《人民网》

 

  14.长寿伴侣的长寿经 

 

     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后盐村,现有4位百岁老寿星,其中寿星伴侣徐永升与王桂香最让人们羡慕。徐永升生于1901年3月2日,他的老伴王桂香生于1909年7月15日,婚龄78年,为辽宁省婚龄最长的一对高龄伴侣,在全国也不多见。他们的养生之道有以下几点:

 

  (1)热爱劳动:徐永升80岁时还挥镐开荒,仍是干农活的行家里手,百岁那年还在房前房后种地种菜,帮着儿孙们忙里忙外。老伴王桂香经常下地施肥除草和推磨织布,里里外外都能干,一年到头忙不停闲。正因如此,这对老寿星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一生没罹患过大病,平时头痛感冒都很少。

 

  (2)敬如宾:这对老年伴侣婚前从未谋面,婚后才一见倾心,两人相扶相携,互敬互爱。

 

  (3)膳食合理:这对老寿星一日三餐少荤多素,粗细搭配,膳食比较合理。主食是自己种植的新鲜五谷杂粮,除逢年过节外,平时很少大鱼大肉,以素食为主,注意以素养身。徐永升老人晚年喜欢喝白酒和葡萄酒,但从不过量,白酒晚饭前喝1两,爱喝热酒。这对老寿星一日三餐从不挑食,也不暴饮暴食。两位老人的牙齿很好,饭后都吃点水果,摄取多种营养。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15.马老太吃海吃出106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家住大连市年已106岁的马英老太太靠大海的滋养哺育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马英老人面容红润,思维清晰,至今还能背诵毛主席语录几十条。据老人和家人记忆,马老太一辈子没去过医院,其身体健康程度令人称奇。老人如此健康长寿可以说是大海的恩賜。

 

  悠悠岁月,马英老人与大海有着深深的感情。从小她就随全家老少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捡拾各种天然生长能食用的海菜,洗净后制作成老人最爱吃的海麻线包子、凉粉海带丝、海带炖豆腐等美味食品,饭后老人还喝一碗清香溢口的紫菜汤。

 

  据马老太82岁的女儿介绍,从她记事起,老人就喜食海菜,餐桌上海菜几乎不断顿,冬天大雪封海时,就吃加工的干海菜。老人一日三餐以海菜和青菜为主,很少吃肥肉和动物油。可能是常吃

富有营养的各种海菜的缘故,她不仅延缓了衰老,还增强了抗御疾病的能力,成为跨越3个世纪的健康老人。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16.坚强豁达的百岁翁郑秉钧 

 

    生于1903年11月13日,1949年任安徽省第一届人大特邀代表。

 

  郑老年轻时勤奋好学,1918年秋考入安庆甲种工业学校,成绩优秀,4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大工业学校。大学毕业后,郑秉钧从事过教学工作,办过工厂,当过科学馆馆员。1973年退休后,他坚持了三大爱好:探亲、旅游、锻炼。他先后和家人一道游玩过全国著名景点十余处。几十年来,体育锻炼也不间断,经常做甩手、折肩、吐纳、弯腰、扩胸、上举、下按、蹲下、起立、压腿、转膝、踢腿、梳头、磨面、洗眼、震耳等健身活动,整套做完需半小时。郑老称这是自创的健身操,是太极拳和二步功合成的。

 

  郑老一生有过3次坎。一是读大学期间,因营养不良,身体非常虚弱,常和医生打交道;二是在1948年患过一次肺结核;三是在1995年93岁时患食管癌,当时连续7天不能进食,经过40余天的化疗,病情才逐渐好转。现在郑老耳不聋、眼不花,只是记忆力有点减退,但提起儿时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

 

  谈起养生之道,郑老概括起来有两条,即一要勤锻炼,二要想得开

 

  摘自《健康时报》

 

  17.天老人不老  浙江省开化县封家镇八一村有一位已109岁的老寿星郑如达,他身材髙大,红光满面,思维敏捷,精神曼铄。平时常外出串亲访友,毫无老态龙钟的样子。

 

  郑如达家庭和睦,老夫妻互敬互爱,勤劳一生。一日三餐五谷杂粮,青菜萝卜相伴。老寿星绝烟限酒并喜欢吃豆腐。当经济条件许可时膳食荤素搭配。一生养成早起早睡的良好习惯。如今109岁的老寿星,饭量仍不亚于年轻人。郑如达待人和气热情,并乐善好施。在他年轻做豆腐卖时,一些穷人要赊账,他总是慷慨賒给,还不还,从不上门讨债。大家庭人口多,他疼爱小字辈,在家中从不倚老卖老。遇上婆媳欠和、妯娌争吵,他总是和言规劝,直到双方和好为止。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贏得全村人的尊敬。

 

  摘自《老人天地》

 

  18.夫妻双双跨百年

 

    在安徽省五河县沱湖乡沱光村张圩子里,住着一对双双跨越百年的老夫妻,男的叫张贤达,女的称张孙氏,均为103岁。二位老人精气神十足,思维清晰,语言流畅,行动自如。张贤达老人告诉我们,他俩有5个子女,大女儿现已82岁,祖孙四代同堂。

 

  说起二老的长寿秘诀,读过几年私垫的张贤达老人说是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夫妻恩爱,心平气和,凡事看得开。两位老寿星对吃东西从不挑剔,有啥吃啥,早晚以面食为主,中午也能吃一平碗饭。张孙氏特别喜爱吃鱼?而张贤达则爱吃肉,肥瘦不拒。二人都喜欢喝几盅白酒,仅限于中午一顿,2两左右。至今,二老能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上行走自如。张贤达老人能沿着45°的坡堤走上去再下来,而不需要陪伴;而他老伴能洗衣、做饭,还能穿针引线补衣服,从压水井将半桶水拎回家不在话下。

 

  老人的一生可算是平平常常,每日里早起早睡,坚持适量活动,形成规律,再加上子女的孝敬和邻里间的帮扶,一生都没有生过什么大病。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19.104岁老太太撑起一个家

 

     家住宁波江北绿梅社区的水孝文老太太今年104岁了,但身体还是非常硬朗。据了解,老太太一生中极少生病,从来没有住过院。老太太的记忆力也相当好,平时家里的收入和支出都由她掌管,什么时候该付电费、电话费了,她从来没有漏交过。

 

  其实老太太的一生颇为坎坷,41岁时丧夫。为了拉扯大3个孩子,我什么样的苦都吃过。做过月嫂,给人洗过衣服,没日没夜地赚苦力钱。她回忆说,大儿子15岁时独自去上海谋生,女儿嫁到奉化,她后来一直和小儿子相依为命D但小儿子头部曾受过重伤,思维常发生障碍,全靠老太太照顾。去年10月,小儿子又突然得了重病,老太太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许多人见104岁的老太太这么健康,都想知道她有什么长寿的秘诀。老太太总是笑笑说,就是多动一动,遇到不开心事,不要钻牛角尖。老太平时一早起来做饭,然后洗洗刷刷,打扫卫生,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由于牙齿都掉了,一日三餐她只能吃泡饭,菜是花生酱、豆腐等。天热时,她早上就到小区的健身区摆摆腿,进行适当的锻炼,晚饭后与邻居们坐在家门口拉家常。邻居赵女士说,老人最难得的是心态依然很年轻,她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始终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希望。

 

  摘自《今日早报》

 

  20.百岁寿星的三乐 

 

    广东省高州市山美街道秧地坡村农妇甘和珍,生于1894年,如今她依然满面红光,神清气爽,声音洪亮,拄着拐杖可以自己从一楼走上五楼,能步行3公里去看望80多岁的女儿。是什么使甘和珍老人的生命之树常青呢?主要来自她的三乐

 

  (1)自娱自乐:甘和珍自幼家贫,3岁丧父,7岁母亡,没进过学堂。但她爱看木偶戏,记性好,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方圆十里演木偶戏,她都赶去看。她在白天放牧、打柴时唱,晚上乘凉时唱,睡觉时也唱。子女们在她的耳濡目染下也成了木偶戏迷,常常是她唱一段,子女接着唱一段,一家人同唱一台戏,自娱自乐。

 

  (2)助人为乐:甘和珍心地善良,从不与人争吵,人缘很好。年轻时,她经常帮人牧牛、割草、插秧。年老了,村中谁家有困难,她上门去安慰,尽力帮助,排忧解难。她把对别人的帮助,看做是一种快慰。

 

  (3)知足常乐:现在她的孙子邓东平养鸡致富后,在离村1000米处建了一座五层的大酒店,接她去住。她说住平房既宽敞又舒脤,吃蔬菜易消化益健康,不想去享清福。她说一日三餐,一粥二饭就心满意足了。老人喜欢吃马齿苋(野菜)、豆腐、鲜鱼,不吃肥肉。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21.105岁的朱学笃

 

     养生之道住在长春市南关区庆利社区的105岁老人朱学笃,曾在张学良的东北军中任职20多年,现在每天仍坚持蹲马步2分钟。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常运动,饮食有规律,最喜欢喝豆粉。

 

  朱学笃1900年出生于山东省,1926年参加张学良的东北军,1947年从营职岗位离开部队。这些年,他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现在,老人除了耳朵有些背外,身体很健康。

 

  朱学笃爱运动,好天气时,他要自己走下4楼到公园转上几圈;不出门时,他会蹲2分钟马步。抻抻胳膊、踢踢腿,用后背撞墙300次。儿媳说,公公94岁时,能自己骑自行车上街买菜,老人上街散步就像小跑一样,50多岁的人都撵不上他。

 

  朱学笃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一杯豆粉下肚后,开始运动。8时准时吃早饭。上午看报纸、看电视、听收音机、摆扑克。重孙子和重外孙子到家时,他会与孩子下几盘象棋。下午2时30分吃午饭,晚上7时准时睡觉。儿媳说,他每天的饭食是一个馒头(或一碗米饭)、一碗汤和一碗菜,每天只吃两顿饭,最爱吃的红烧肉一顿能吃一大碗。家人都不会让老人操心,但遇到什么大事,他会主动过问。

 

  摘自《港报》

 

  22.104岁未退休 

 

     我国老一辈生物化学家,营养学、衰老生物化学的主要奠基人郑集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4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并创办了我国第一

 

  个生化研究室。1994年,郑集教授倡导建立了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人才的机构)。

 

  郑集出版过中国第一本《实用营养学》和中国第一本供综合大学使用的《普通生物化学》;他撰写的《健康长寿之路》和《衰老与抗拒衰老》两本书,分别获得1987年全国科普一等奖和二等奖。百岁之前还获得各种奖励,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郑老91岁髙龄时卸任。但他依然每天步行按时上班,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郑老一生豁达开朗,刚正不阿,淡泊名利,乐施善济。迄今身体非常健康,精神矍铄,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勤地工作,104岁仍未退休

 

  摘自《中国老年报》

 

  23.高职寿星养生

 

      在北京复兴路水利研究院的宿舍区,住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是现在国内百岁老人中职位最高,生活阅历最丰富,生活质量最好的一位老人。

 

  老爷子叫张含英,1900年5月10日出生于山东菏泽。当时正是八国联军侵入中国,黄河连年泛滥的时候,由于家乡处在黄泛区,年轻的张含英立志要治水救国。18岁考进了北洋大学土木系;1919年因参加五四救国运动被北洋大学开除,幸运的是,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收下了这位学子。后来由于国内时局动荡,20岁的他毅然漂洋过海,去美国读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回国后,潜心研究治黄之法,总结出一些治水实施纲要。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水利部副部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黄河的治理工作;年近花甲时单人乘皮筏子漂流过壶口瀑布;古稀之年还不断地去黄河视察;99岁时,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作《余生议水录》。

 

  张老的生活十分充实,百岁髙龄仍坚持天天读报、剪报、写札记,保持着敏锐的思维。老人说:我虽不能再亲临黄河,但我还要摇旗呐喊。他认为自己有3个生日:1900年他出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多年的治水愿望得以实现;198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人性格豁达、乐观、向上。

 

  谈到长寿之道,老人只总结了3个方面:第一,精神追求不能丢。老人除了每天关心水利建设外,打太极拳、练书法,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吃、睡有质量。老人生活不奢侈但重质童,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睡眠方面,他认为每天8小时的睡眠是必要的,休息不好,谈不上集中精力工作,与其白天打吨,不如晚上睡够。第三,锻炼身体要持之以恒。张老特别爱打太极拳,从中年时就打拳,这一打就是半个世纪,他说,无论练何种功,何时练,练习者必须保持乐观的情绪,收心敛性,消除杂念,达到凝神一致,专心不移的精神境界。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24.110岁始知肉滋味

 

     6月18日,116岁的四川乐山五通桥区辉山镇老人杜品华,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长寿的人的称号。

 

  (1)穷人有穷的过法:在杜品华家门前的晒谷场,记者与她摆了一会儿龙门阵,尽管已经116岁高龄了,但老人听力惊人、思维敏捷、谈话风趣。杜品华说,她前半生过得十分艰苦,战乱时期,日子都很苦,只是咬着牙硬挺过来了,穷人有穷人的过法,穷开心吧。杜品华出生于1886年4月22日。4岁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靠吃山上的野菜、野果活命,生活非常艰苦;7岁的时候她就被当地的寺庙收养。

 

  后来,杜品华的一个亲戚把她带到牛华,嫁给了一户姓左的人家。左家也很穷,每天吃萝卜、红薯稀饭。36岁时一生坎坷的杜品华生下了她的大女儿,也是她惟一的子女。

 

  老人说,自从出家后就没吃过肉了,那时是因为生活困难,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哪有肉吃。后来就变得不想吃了,吃了就生病。

 

  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的杜品华老人在要满110岁的时候,不幸重重地摔了一跤,手脚处于瘫痪状态,身体开始变得虚弱起来。她的养子心里十分难受,就劝她吃点肉,把身体调养好。

 

  我当时想,活了这么大岁数,一辈子还没尝过肉,也就试着吃了点,没想到身体逐渐好了起来。现在也能吃点肉,但不多。我最喜欢吃蔬菜、水果,不太爱吃甜食,烟酒从来没有沾过。杜品华说。

 

  (2)长寿秘诀在开心:目前,杜品华老人和她养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孙女对她都非常孝顺,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现在,杜品华生活仍能基本自理,每天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洗脸、梳头。一日三餐也不需要人帮忙。

 

  杜品华老人的养子告诉记者:母亲一辈子都吃素,特别喜欢吃茄子、青菜、萝卜。老人家除了眼睛失明外,耳朵灵敏,思维清晰。身体十分硬朗,很少生病,即使伤风感冒,只要几片药就好了。她心胸开阔,心眼好,从不与人计较,她常教导我们要宽容,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摘自《广州日报》

 

  25.世界上惟一的百岁辞书主编夏征农

 

  2004年1月,夏征农满100岁,《大辞海》的重大事项仍然由他拍板定夺。他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辞书主编。

 

  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向下一遍又一遍地传达中宣部紧急指示,《辞海》必须在1979年国庆前出版,向国庆30周年献礼。接手1979年版《辞海》编纂工作的时候,夏征农已经74岁,然而在他的主持下又相继出版了1989年版、1999年版,20年里3版《辞海》,每一版都推陈出新。即使他已经百岁,编辑部的同志仍旧定期向他汇报情况,征求意见,思维敏捷的夏征农依然常常在关键问题上给予重要指导。

 

  2002年,夏征农以98岁高龄再次出任《大辞海》的主编。这是我国第一部特大型综合性辞典,篇幅是《辞海》的2.5倍,编纂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仍然由他拍板定夺。由此,他成了世界上最年长

的辞书主编。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神采奕奕的百岁老人竟然患过癌症。那是1982年春,医生悄悄告诉方尼,夏征农患了前列腺癌,希望早点进行保守疗法。深知夏征农禀性的方尼决定不照医生提出的隐瞒病情的建议,而是把实情告诉他。果然,面对癌症夏征农的反应异常平静,反而劝说方尼:听医生的,正确对待!沉着又干脆。

 

  所谓的养生之道,最关键的便是豁达,排除私心杂念,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历波涵起伏的人生,夏征农始终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时常有人向在夏征农家做家务的阿姨打听:夏老这么健康,他每天都吃些什么?结果却是家常小菜,简单清淡。熟人都知道,夏征农家一向是四瓜当家(冬瓜、丝瓜、苦瓜、西瓜)。其中,冬瓜、丝瓜、苦瓜配点肉丝、虾米,或和些豆腐、鸡蛋,炒成既是荤又是素的小菜,便是主菜。午饭后再吃一小块西瓜,健康又营养。烟是绝对不抽的。偶尔会喝一小杯甜酒,就着清淡小菜自斟自饮而已。如果没有客人,大鱼大肉从不上桌,偶尔有甲鱼一类的髙级菜,夏征农也是两三筷后便停箸不食。清淡节制,让老人一直保持着好胃口。

 

  锻炼也是关键的一点,方尼称夏征农为老体育迷。体操、棋类、田径、排球、篮球、足球,他都饶有兴趣。除了当观众,他也兴致勃勃地参与。每天清晨五点半左右,夏征农便打开收音机,一面听新闻一面在床上做名为干沐浴的自我按摩操。洗漱、散步后,还要再做一套自编的健身操,然后才吃早饭。

 

  夏征农不但喜欢体育锻炼,也擅长头脑锻炼。他喜欢打扑克,但是有趣的是不跟别人打,而是个人扮演四个人,自己跟自己打。他设计了一套规则,可以想让谁贏谁就贏,既灵活了手指又锻炼了脑子的权衡和思考能力,所以他直到今天记忆力还很好。

 

  摘自《中国老年》

 

  26.英103岁园丁还在上班 

 

     103岁的杰姆在一家旅馆从事园丁工作,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杰姆每周都要花几天时间到当地一家旅馆后面的花园草坪进行剪草、修枝、挖土、播种的工作,每小时挣3英镑。杰姆从12岁开始工作以来,已经整整工作了91年。

 

  杰姆在这家旅馆工作了20年,旅馆已经换过好几任老板。据现任旅馆老板理査德夫妇称,这个老园丁太让他们惊讶。老板娘玛丽说:我们给他的报酬是每小时3英镑,他只想要这么多。我们试图将报酬提高一点,但遭到了他的拒绝。老实说,我总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已经这么老,并且有时还会在倾盆大雨中工作,但他不愿意退休。

 

  旅馆老板理査德称,他的客人们都为杰姆的精力和工作效率而惊叹。理查德说:有时候,他会连续工作4?5小时,我们一些五六十岁的客人经常抱怨身体这儿痛、那儿痛,可103岁的杰姆却在外面用链锯工作。

 

  老人68岁的女儿卡茜说:父亲试图退休,可退休生涯只持续了3个月,他就又开始工作了。他热爱工作,坐下来一分钟都难以忍受。杰姆的妻子早已去世,他目前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有2个外孙女和3个曾孙辈。

 

  摘自《晶报》

 

  27.轩辕帝延年有高论

 

    生于五千多年前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是位活了120多岁的寿星。他年轻时曾向养生家广成子请教何道可以长生

 

  广成子告之曰务静、务清、毋劳尔形、勿摇尔精、守其命门,乃可长生。即心态恬静平和,形体不要过于劳累,要节制房事,生活有规律,就可以髙寿。他经过长期研究,掌握了精湛的养生之道,将其经验记录在名垂千古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被国际医坛称为《宇宙医疗学》。该书有一篇长寿秘诀,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以恬愉为务等论述。用现代语解释就是:要适应自然变化,适当体育锻炼,讲究饮食营养,遵守科学的作息制度,有效地劳逸结合,情绪乐观开朗而舒畅。当时的名医岐伯帮黄帝总结延年经验时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年。也就是说,只要心理上、躯体上都具极佳状态,就能达到人的自然寿命的极限120岁左右。

 

  黄帝还积极倡导体育运动,并实践之,活了12〇岁。其子少昊金天氏、少昊之子黄喾髙辛氏都活了105岁以上,就是得益于其先人黄帝的养生之道。

 

  摘自《晚晴报》

 

  (二)探讨亚洲人长寿原因

 

  1.亚拥人长寿要诀亚洲很多地方人的平均寿命和年过百岁寿星都居世界前列。

 

    例如,我国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巴基斯坦的罕萨山谷和日本的冲绳岛,都被誉为世界长寿地区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査,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23.8万人口中百岁以上老人有74人(2003年78人),每10万人中有31位百岁以上老人,而超过90岁的达237人,超过了联合国的每百万人口中应有75位百岁老人的长寿地区标准。

 

  2001年底,海南省原琼山市人口统计为69万,百岁老人63人,每10万人口中有9.13位百岁老人;原琼山市美仁坡乡人口为9000多人,有百岁老人12人,相当于每10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133人。三亚市南山村百岁老人相当每10万人口中有250人,均髙于国际长寿地区的标准(但当时未列入全国统计)。

 

  亚洲的许多国家、地区人均寿命和百岁以上寿星都大大超过国际标准。尤其是日本人均寿命为81.6岁,而最高端的冲绳县平均寿命81.8岁,被誉为地球上人口最长寿的地区。

 

  此外,我国江苏如皋市、湖北钟祥市、四川乐山市、新疆克依地区、辽宁辽阳兴隆村,加上广西巴马县被列为全国六大长寿之乡。

 

  海南省2002年有百岁老人319人,2007年7月619人,平均每10万人口有百岁老人7.4人,远髙过国内定的每10万人口应有3位百岁老人的长寿地区本土标准。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亚洲人长寿有什么要诀?

 

  从地理环境来看,闻名全球的长寿地区,大都分布在高寒地带,或是偏僻山区,或是海岛,这些地区都是空气、土壤、水源等少受污染、较为纯净的地方,生产出的动、植物食物营养成分也是最优的,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都与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长期劳动体质结实:巴马、冲绳和其他长寿地区的寿星们,多以务农为主,长年累月地耕作,一个个都磨炼出一副结实的身板。巴马人每天的基本活动就是劳动和爬山,他们热爱生活,劳逸结合,以劳为乐,性情温和,所以能健康长寿。韩国长寿地区淳昌县许多老人90岁髙龄了还坚持田间耕作。日本冲绳的90岁老人森田宫里,每天都在菜地里劳动3个小时,她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必须让自己闲不下来才行。

 

  (2)有长寿的遗传基因:据1980年调査,广东百岁寿星中有家族长寿史者占84.6%,湖北占65.9%。日本91岁老人中松秀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活到80?90岁。我国新疆英吉沙县拉依全家长寿,母亲终年110岁,哥哥135岁,大弟103岁,小弟101岁,他本人1986年137岁。

 

  (3)山清水秀、地理环境好:如被称为中国第一长寿岛的湖北梁子岛2400人口中,有百岁以上寿星17人,90岁以上19人,80岁以上23人,每200位居民中就有一位百岁老人。主要是环境、气候好。全岛林木葱郁,气候温暖,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声。新疆等13个地区1145名百岁寿星中,91%居住在山区农村,生活在海拔500?1500米的地区。那里雨量充足,温度适宜(平均气温17^?20〇,水质纯净,且含有益人体健康的无机盐、微量元素。世界第五长寿地区的广西巴马县也是地处山区,开门见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气候宜人,为居民的健康长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4)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这些长寿的居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有规律,不贪图享受,生活淳朴,主食都是五谷杂粮,多以玉米为主。广西巴马81名和日本冲绳365名寿星,是以红薯为主食,日本桐原县寿星是以荞麦为主食。他们饮食节制,很少吃动物性脂肪,很少吸烟,有喝酒习惯的也是适量喝,决不贪杯豪饮。巴基斯坦罕萨山谷的居民则是靠山吃山,主食多为杏、胡桃、荞麦面蛋糕和新鲜果菜。而巴马县居民的食用油是从天然的麻纤维和茶树中榨取,这些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对心血管||康很有利并有防癌功能。日本人经常吃鱼和海藻,吃鱼多于吃肉,鱼富含蛋白质、核酸和二十五碳烯酸(EPA),能促进细胞新生和血液循环,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5)乐观大度不忧不烦:寿星们之所以长寿还取决于心理素质好,对生活很乐观,待人宽容大度,不与人争吵发脾气,不自找烦恼。有一调査组曾对1445名百岁寿星长寿因素统计分析,精神乐观者占90.1%。

 

  (6)其他:亚洲许多老人的长寿,还来自晚辈的尊敬孝顺,使老人生活有保障,心情愉快,安享天年。这也是不可缺少的长寿要诀之一。

 

  2.日本人的长寿之道

 

     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平均寿命为45岁。不到一个世纪,日本就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原因何在?为此,记者采访了曾经在日本做过访问学者的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德荣,请他从生活方式的角度,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日本人长寿的原因。

 

  (1)总是吃不饱饭:刚到日本时,来自济南的医生王德荣曾很长时间都饿得饥肠辘辘,因为日本医院食堂的饭,用他的话说是少得可怜。几片新鲜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酱汤,一小碗米饭就是一顿饭。

 

  感觉日本人的饭量只有中国人的一半,即使是干体力活的,饭量也比我们少得多。在日本吃饭,每一份都是精致小巧的,因为他们吃得都很少,所以在日本很少见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饭很慢,一碟菜我们一口就能吞下,他们却能细嚼慢咽地吃上十几分钟。

 

  在日本生活、学习期间,他不仅体重减轻了10千克,原来头晕等老毛病也不治而愈。再看到身边的日本人个个都精神抖擞,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王德荣推断,这其中就有少食并适当控制食欲的功劳。在生命的早期,过度进食会促进发育成熟,而成熟后的过度饮食又可增加某些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进而缩短寿命。因此,适当地节制饮食,是简便易行的健康长寿、延缓衰老的方法之一。

 

  (2)真正做到少量多样:日本人的膳食特点是每顿菜肴品种多,数量少。鱼、肉、蔬菜、豆类、水果和米、面都用小碟、小碗盛装,花样繁多,这样每顿饭都摄入多种且均衡的营养成分。日本人摄取的油脂数量仅为欧美国家的1/6,他们的饮食都很清淡,土豆、胡萝卜、洋葱都放在水里煮一煮,外加一小盒调料蘸着吃。日本人高血压病、髙脂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及癌症等总体患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下降。

 

  (3)吃海产品比吃米多:日本每年人均吃鱼100多千克,超过大米的消耗量。

 

  此外,日本人还常吃海带、海苔和裙带菜等海藻类。海藻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是抵御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杀手锏。日本料理中的寿司是日本国民的主食,其主要成分就是米饭和紫菜。将海藻类作为主食天天食用,是日本料理最独特的方面,这和日本人的长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日行万步:马拉松跑在日本是全民性质的体育运动。在日本的日子,王德荣每天清展和傍晚都能看到很多日本人奔向运动场、旷野,进行慢跑,打网球、棒球、髙尔夫球,踢足球等运动。还有很多日本人热衷于每天走一万步的健身方式。

 

  虽然日本是著名的汽车生产国,每个家庭也都拥有至少一辆汽车,但日本人特别喜欢步行上街,出行大都乘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有周末外出度假或者家庭主妇去超市采购才开车,增加了体能锻炼的机会。

 

  (5)和睦共处,遇事不躁:很多疾病的产生、恶化都与情绪有关。日本人谦和,相互之间特别注意文明礼貌,遇事不怒,心态较好,这是一种很好的日常精神疗法。王德荣说,在日本街头别说打架了,就是见到有人吵架都是很不可思议的事。和睦共处,遇事不躁,耐性和韧性极高,这是日本人从小就注重培养的良好修养,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摘自《老年生活报》

 

  3.中国14第一长寿岛探秘

 

    米处出口右拐再前行约20千米抵磨石矶,换乘小渔船,记者来到约2平方千米的小岛——梁子岛。岛上约2400人口中,有百岁以上寿星17人,90岁以上19人,80岁以上23人,70岁以上90多人,每200位居民中就有一位百岁老人。岛上居民平均寿命84.46岁,远高于全国70.8岁的平均寿命。这里80多岁的人能下湖打鱼,百岁老人仍能去菜园种菜。岛上长寿人数之多,堪称中国之最。

 

  (1)绿出长寿:绿是梁子岛的本色。林木葱郁之中又有小湖,湖心又有岛。岛上无污染、无噪声,气候温暖,空气清新,松竹杉柏常青,四季鲜花盛开,盛夏时日气温要比周围城市低:-3°C,简直是世外桃源。身在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返璞归真,乃梁子岛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2)食出长寿:寿岛上看不到一个胖子。寿星们餐餐吃着梁子湖里的鱼虾和岛上的蔬菜、瓜果,饮食清淡,烟酒不沾,不暴饮暴食。岛上种菜自古至今从不用农药化肥,全是农家肥。清澈的湖水可直接饮用,2000多平方千米的湖里有105种鱼。经检验,湖中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2等多种营养成分,常年食用可预防贫血、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3)动出长寿:岛上的居民多以捕鱼为主,划船、撒网、拉网、晒鱼等劳动,都是要用体力的。黄朝桂老奶奶以船为家,一生捕鱼,现在105岁了也不闲着,常到湖边洗衣裳,养鸡养猫,拾柴做饭,浇菜等。老人们还有早晚到湖边散步的习惯。运动可利关节、丰肌肉、通血脉、强筋骨、实脏器、抗衰老。

 

  (4)德出长寿:大德必得其寿。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闻听黄朝桂老人的久远追忆,梁子岛的世世代代通篇都是安泰祥和、田园牧歌,民风淳朴,几乎从未有过杀打仇怨、吵街骂巷之说。居民们一生忠厚仁慈,助人为乐,得理让人,万事通达,乐善好施,心胸宽广。由此,必然心理平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也会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身体健康,命长寿髙。

 

  (5)静出长寿: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梁子岛虽不很富裕,但人们自给自足,生活俭朴,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机,使精神、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髙,抗病能力强。

 

  (6)娱出长寿:梁子岛人闲暇时总爱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喜到湖边聚集游乐;老人们常玩一种叫上大人,孔乙己的纸牌娱乐消遣,还爱养猫养鸡,从中寻得快乐。乐观豁达体更健,心境坦荡寿自长。

 

  (7)睡出长寿:早睡早起,睡眠有度,也是该岛老年人长寿的原因之一。无论是105岁的黄老,还是104岁的杨老,都有一个好习惯:不管冬夏春秋,总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然后干点家务活儿,晚上8?9点就睡了,中午或靠着打个吨儿,或上床稍睡一会儿。反正累了就及时休息一会儿,但又不睡得时间太长,午休1小时左右。

 

  (三)銘记五篇

 

  1.<养生铭>清晨早起,户外活泰。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知足常乐,烦恼不生。副食多菜豆,肉类少而精。戒烟不贪杯,补品勿滥用。身体有不适,早査清。免不当之娱乐,弃迷信之愚弄。年老体康泰,奉献至寿终。养生铭:牢记力行。

 

  2?《散步铭》散步活动,适于妪翁。快慢结合,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养身健形。吐胸腹浊气,纳天地精灵。一声鸡鸣日出,双足踏处草青。岸杨摆纤枝,送又迎。微风细雨惬意,大雾暴雪停。早踏星辰落,暮踏夕阳红。俗话说:行之有恒。

 

  3.《情搛铭》与人为善,不图其名。厚以待人,只求心宁。身居寒舍,道德为重。金钱何足惜,助人乐无穷。家庭知伦理,邻里似亲朋。闲来读书报,重养生。无名利之欲望,树奉献之精神。模范做榜样,英雄为明镜。众翁曰:心明如镜。

 

  4.《闲乐裙>诗词品高,展卷仰名。文章精深,荡我心灵。书卷盈室,翰墨溢馨。东风河岸绿,春草池塘青。礼教世传儒,淳风钦园丁。闲来弄弦琴,步庭径。咿呀儿歌悦耳,拳练提神健身。李白读匡庐,欧阳醉翁亭。孔子云:乐以忘忧。

 

  5.《益寿铭》衣不在名,得体就行。食不在贵,益身作定。斯是晚境,唯吾个性。反感豪华虚荣,最喜返璞归真。保持良好心境,延年益寿强身。可以览群书,饱世味。回红尘之喧嚣,避世俗之纷争。心花常开不败,相得益寿永年。常言道:何虑之有!

 

  摘自《生活与健康》

 

 

本类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驱动无忧 皖ICP备11005537号-4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引用了你的文章,请来信告之,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