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鼓槌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副鼓槌,让我永生难忘。那年我六岁,因为厂里的推荐,我们一家三口被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节目的录制。髙兴之余,更多的是担忧。妈妈能歌善舞,爸爸能吹能敲,唯独我一^这个从没登过台又没有什么才艺可展示的小女孩儿,成了个大问题。
离正式演出只有两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准备什么节目呢?
跳舞吧,我刚学舞蹈不到一年,基本功不过硬;唱歌吧,虽说嗓子还行,可是没怎么专业学过,怕是不怎么出色。情急之下,爸爸决定,抓紧一切时间,教我打架子鼓。
这可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只有功夫到家,才能敲出轻快、流畅的节奏。那时我还在幼儿园上学前班,爸爸向单位请了假,等我一上完课,爸爸就到幼儿园接了我,一路小跑带着我到俱乐部的排练室练习。我还可以坐在配套的鼓凳上,爸爸只能在一旁站着,还得弯着腰一遍又一遍地为我做示范。为了让我更明白,他一边敲着,还一边讲解着,常常是口干舌燥,累得直不起腰来。那时是五六月份,天气虽然还不算异常炎热,但为了不影响到周围的居民,爸爸把所有的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只有头顶上一只小小的风扇无济于事地转着。爸爸又胖,教上一会儿他就汗流浃背了,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教着我,仍然每天接我去练习。
开始我觉得挺新鲜,动静也好听,可是后来,我算尝到学架子鼓的苦头了。每天都要不停地用腕,而且一练就是两个钟头,胳膊酸了不说,手上都磨起了血泡;而且要学的鼓点一个比一个难,我有点耐不住性子了。
又是一个闷热的上午,刚练完两个小时的甩腕,还没休息一下,爸爸又说要教我一个难一点的鼓点。这是一个三连音,节奏没有变化,只是靠强弱来突出变化。爸爸示范完了,把鼓槌递给我,说:“试试。”“我不想敲了。”我撒娇着说。“别胡说,快点!”爸爸有些着急了。我懒洋洋地接过鼓槌,漫不经心地敲了起来。爸爸在一旁认真指点,我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抱怨太难了,就是不好好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可我一点儿长进也没有,一向好脾气的爸爸终于发火了,拿过鼓植来在我背上打了一下,倒是不怎么疼,可我从小到大没挨过打呀!我觉得自己委屈死了。
不过,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偷过懒,再难敲的鼓点也一定要把它学会,渐渐地,我真心地喜欢上了打架子鼓。
两个月的刻苦训练终于有了收获。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爸爸吹萨克斯,妈妈弹钢琴,我敲架子鼓,我们全家以一首精彩的器乐合奏一《桑巴舞曲》征服了现场评委和观众,我们一家成为那一期的冠军。
演出结束后,我拿着鼓槌和爸爸妈妈走出演播室。有记者问我:“小姑娘,学架子鼓苦不苦?”我扬起手中的鼓槌,自豪地说:“苦,可我不怕!”“为什么?”“因为这副鼓槌,还有爸爸!”说完,我抬头望了一眼爸爸,爸爸正看着我会心地笑呢!
八年了,那副鼓槌仍然保存在我的小抽屉里,它是我童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一副小小的鼓槌”串连文章始末。
作者构思巧妙,善于选点展开,行文中跌宕起伏,耐人寻味。1000字的故事虽平凡,感情的流露真挚感人。文章的开头结尾不落俗套,富有韵味。